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北京炒股配资
三个“15”原则,你知道吗?
撰文: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 殷小花
心慌、手抖、浑身无力、眼前突然发黑、瞬间出冷汗……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,千万别不当回事儿,严重的低血糖可能会致命!低血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,可发生于任何糖尿病患者[1]。长期低血糖会导致大脑受损,还可能引起心肌缺血、心梗,甚至会导致死亡。
一、低的诊断标准与分级
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,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<2.8mmol/L。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<3.9mmol/L就属于低血糖。
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4版)》将低血糖分为3级,具体如下:
1级低血糖:血糖<3.9mmol/L且≥3.0mmol/L[2]。
当血糖开始降低时,身体会出现一系列自主神经低血糖症状。患者常表现为震颤、心悸、焦虑,以及出汗、饥饿和感觉异常。比如,患者可能会突然感到心跳加快、心慌,身上出冷汗,双手不自觉地颤抖,同时伴有强烈的饥饿感。
2级低血糖:血糖<3.0mmol/L[2]。
随着血糖进一步降低,大脑神经元会因缺乏葡萄糖而受到影响,出现认知损害、行为改变、精神运动异常等症状。患者可能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,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变慢,行为举止也异于平常,易烦躁、易怒。
3级低血糖:需要他人帮助的严重事件,伴有意识或行为改变,但没有特定血糖界限[2]。
如果低血糖的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纠正,严重者会出现癫痫发作、昏迷,甚至对大脑神经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,危及生命。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,常可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。
二、哪些原因会导致低血糖,如何应对?
▌1、胰岛素及胰岛素促泌剂的应用
对策:胰岛素及胰岛素促泌剂可诱发低血糖,故使用这些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,逐渐增加剂量,并做好血糖监测。患者如出现低血糖,应积极寻找原因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。
▌2、未按时进食,或进食过少
对策:患者应定时、定量进餐,如果进餐量减少则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,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。
▌3、运动增加
对策: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,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,预防低血糖发生。
▌4、疾病状态
对策:合并肝、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,与肝、肾功能不全引起纳差及糖异生能力降低等因素有关。胃肠道疾病可使机体能量物质(尤其是碳水化合物)摄入减少,从而诱发低血糖。如果患者有呕吐、腹泻等表现,需及时治疗并调整降糖药的剂量,并加强血糖监测。
▌5、酒精摄入,尤其是空腹饮酒
对策:酒精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低血糖发生,因此要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。但在饮酒的同时如果大量摄入其他食物,有可能使血糖升高。
▌6、血糖控制目标过严
对策: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,并且严重低血糖可能与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,因此,对有低血糖尤其是严重低血糖或反复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,除调整治疗方案外还应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。
三、发生低血糖时,第一口应该吃什么?
一旦出现低血糖的情况,“抓紧时间吃东西”通常是人们的第一想法,那么,低血糖时第一口应该吃什么?
低血糖症状发生时,一定要尽快进食升血糖快的食物。首选白糖、糖块、糖水、葡萄糖等。其次可以选择饼干、点心、馒头、含糖饮料、粥等食物,牛奶与鸡蛋升血糖效果相对较慢,喝水无法达到升血糖的作用。要尽快改善低血糖的症状,可以采用三个“15”原则:
第一个“15”:发生低血糖时立刻补充15克碳水化合物(15克糖、3~5块糖、3~4块饼干),15分钟后测复测血糖,若此时症状好转、血糖恢复正常,可以正常吃饭。
第二个“15”:若第一个“15”完成后情况没有好转,再进食15克碳水化合物,15分钟后再次测血糖。
第三个“15”:若血糖仍未恢复,再次补充15克碳水化合物,患者若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,一定要立刻送医。
预防低血糖的关键在于维持血糖稳定,通过“规律饮食+合理运动+规范用药+科学监测” 实现。尤其糖尿病患者需建立个性化管理方案,定期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计划。若反复出现低血糖(每周≥2次),需警惕胰岛素瘤、内分泌疾病等潜在问题,及时就医排查病因。
审核专家
李 佳
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,医学博士,研究生导师
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
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常委
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
SCI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
主编、参编、参译专著5部
近年主持国家、省部级基金5项 授权专利8项
多次担任大会同声翻译
多份SCI杂志审稿人
参考文献:
[1]李慧,郭立新.重视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防范及干预,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,2023,39(04)10.3760/cma.j.cn311282-20221229-00716.
[2]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.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4版),中华糖尿病杂志,2025,17(01)10.3760/cma.j.cn115791-20241203-00705.
本文审核丨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佳 责任编辑丨小林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盛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